谈起家庭,每个人的理解各不相同,我们是子女,是丈夫和妻子,后来也成为了别人的父母,我们的一生都离不
开“家庭”。我和我弟现在都组建了自己的小家,夫妻关系和睦、孝敬长辈、抚养子女,这些看似遥远的词语随着我
们角色的转变悄然走进了我们的生活,起初并没有想象的手足无措,我们可以从容应对,少了很多因角色转变带来的
阵痛,这一切来源于我们的家庭,最初我们对家庭的认识来源于我们的父母。
说起我父母,我总会感到很自豪,他们的教养深入到了骨髓。他们年少时经媒人介绍认识,结婚时我爸只分到三
间老屋、一个农用人力车架和一对老人。我爸是家中老幺,在传统山东人的观念里,老儿子要负责给老人养老,所以
他们婚后理所应当的赡养老人。前几天我妈还和我开玩笑说当年买好了东西但不敢订结婚的日子,怕和我爷爷碰到一
天。我爷爷是脑血栓后遗症,大小便失禁,行动和语言能力都严重受损,但大脑没事儿。我妈从22岁结婚开始就跟公
婆一起生活,婚后第十年我爷爷寿终正寝。再说说我奶奶,今年九十四岁高龄,前几天刚刚见到了她最小的从孙女,
一老一小相隔近一个世纪的会面,那场面令人十分动容。我奶奶是传统的山东小脚老太太,跟着我妈生活了三十年,
对,我妈今年52岁了,她也有了自己的小孙女,四世同堂,领人艳羡。我奶奶40岁才有我爸,他们结婚的时候我奶奶
已经是63岁了,在当时的农村,这已算是高龄了,加上她裹过脚、没了牙,生活上有很多的不便。所以自我有记忆起,
我家的大米饭就是软的,我奶奶是要是“独食”的。对于老人,他们从来没有半点抱怨,也从来没说过赡养老人是多
么的了不起,这些对待我爷爷奶奶的点滴我们看在眼里,不用口号式教育,我和我弟仿佛天生就多了对老人的理解和
尊重。
让我感到荣耀的还有我爸妈的创业史。他们拼尽全力,只为给我们最好的。我爸是三十几年的老司机,我很小的
时候几乎对他没什么记忆。我妈陪着我爸度过了最艰难的两年,后来我爸拄着拐贷款买了辆挂车。再后来的三四年里,
我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,现在想想那时的我应该叫“留守儿童”,他们不是完全不回家,只是早出晚归总也碰不上
我的面儿。他俩超级能吃苦,为了省一个装卸工的钱,我妈跟着车天南海北的跑;为了省一晚大车店的钱,就住在服
务区里,第二天洗把脸就又上路了。就这样一趟一趟的拉货,整月整年的在外奔波,我家从农村搬进了镇里,我也转
到了镇上的小学,后来在镇上读的初中,在市里读重点高中,在大连读本科,现在在北京读书、工作。他们从来不说
年少时的苦,却不舍得让子女受苦,他们从未刻意教我们奋斗,但我们仿佛生来就比别人多了一股子不认输的劲头儿。
我爸妈对我们的影响远不止这些,我们现在也是二十岁的年纪,经历着他们经历过的一切,对生活,我充满热情,
对未来,我们充满自信。他们是我们成长路上的引路人,用智慧指引我们前进,他们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,看世
界。